« 新的文献信息检索方式 | 擦拭紫砂壶 » |
放爆竹的背后
我想,北京是曾经“文明”过的。我们都记得前几年北京是属于“禁放”城市。
可是几年前开始顶不住了……
今年大年三十和初五,我又被震耳欲聋的花炮震撼了一把。整个北京城绝对是火树银花的不夜天!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中庸的、文弱的、克制的、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我们没有狂欢节,也没有真正的体育传统,近1000年来也不曾尚武。君不见,那个当时最庞大最先进的郑和下西洋舰队也不过是不远万里用来和各国交换礼物而已!
但是,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似乎中国人越来越热烈,似乎只有“剧烈”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1.吃,无疑是重要的快乐之源,中国菜的口味之重举世闻名,外国游客经常抱怨中国菜又咸又辣又油,洋快餐到中国落户之后本土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加盐,可以说中餐的超重口味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舌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咸鲜浓香”已经占领中国孩子们的胃口!
2.喝,中国酒的度数是全球之冠,何况中国人对酒精的化解能力并不强,又不象俄罗斯人那样要靠酒御寒,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喝那么烈的酒?而且,中国人的劝酒力度比酒的烈度更是高了八度,不但全体老外一概惧怕,连中国人也是少有不怕的!
3.听,中国人大声说话已经到了不分南北、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地步,似乎永远有极度饱满的情绪,不大声嚷出来就宣泄不了。音乐么,中国人的很多乐器实际上是响器,传统的戏曲民歌也大都是高亢激昂得不行。其典型便是所谓的威风锣鼓和陕北民歌。如今,即使在春晚的舞台上仍有不少演员(如赵大叔的小品《不差钱》也要唱女高音《青藏高原》的首末句)是靠音高和音量来博得掌声的。看来这种行为是有传统和文化基础的。
4.看,大红大绿是传统审美的标志,满眼金黄也行,总之要有视觉冲击力!其中登峰造极的是张艺谋的电影。鸟巢(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鸟蛋(国家大剧院)、鸟腿(中央电视台)等建筑虽然是外国人脑袋里的灵感一闪,但只有到中国才能找到知音。看来。现在的中国“俺们”最喜欢“惊叫”型的建筑!
视觉、听觉、味觉,似乎中国人的各种感官都需要强烈的刺激才能满足,请恕我不一一例举。在这些场合,我们数千年琴棋书画的文雅无处可寻,拈花一笑的默契无人体会,含蓄隽永的幽默早被直白的搞笑所代替。
不知道弗洛伊德是如何解析喜欢追求刺激的人们的心理?不知道新文化重建之前是否总有这样一个漫长的阶段?不知道是长期的压抑导致人们需要各式各样的宣泄?还是大国崛起之前人们的自我意识终于被唤醒……反正现状是这样的,中国人的快乐很剧烈,太刺激了!
这就让我又想起了以前写的博文,说是现在那些谦逊典雅的古籍书名不见了,充斥眼帘、抢夺眼球的是标题党的“刀枪”,还有那些没有什么花园的住宅小区“××花园”,才几十平米大的“××城”和“××中心”等。
春节前我曾应邀去参加某科技公司的“中国历代典籍总目”数据综合分析库项目的演示会。他们的网页界面包含一个老北图门口的石狮子图案,说是有国图色彩,好促销,但我告诉他们这个“狮口大开”的形象令我这样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用户心态很不平静,有烦躁之感!
以前曾有个电影叫做《疯狂的石头》,据说还挺卖座的。看来这个导演是“疯狂”上瘾了,不久还要推出一部电影叫什么《疯狂的赛车》!
难道我们只剩下疯狂了?
像《魂断蓝桥》和《人证》这样的电影名哪去了?
像《红楼梦》和《金瓶梅》这样的书名哪去了?
非要说“疯狂”也行呀,那也要像《狂人日记》那样啊!
为什么要这样放爆竹呢?不顾噪声!不顾空气污染!不顾安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难道含蓄、澹泊和宁静的优良传统真的是没有市场了?我记得在法国买火车票与售票员说话时都跟约会中说悄悄话似的。
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全年都被压抑了,必须逮个机会疯狂一下,宣泄一下?
难道真的是没有看见“科学发展”,光看见邪气了,必须放炮驱驱邪?
(本文由某高人观点引申而发,特此敬致谢意!)
1 comment
中国话说起来确实比较大声,不知道和同音字太多而方言又太多有没有关系。呵呵!
每次看春晚节目主持人那么慷慨激昂,确实有点难受。这次把李咏给下课了,换了白岩松。更惨!要是让老毕上该多好!
This post has 61 feedbacks awaiting mod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