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过客从小钟爱帆船,憧憬周游世界,近20年来得以到世界各地走马观花,学习文化、艺术、宗教、音乐、历史,更醉心于美丽的大自然。谨借此一角,与朋友们分享。

 

今天是复活节,本来对基督教的历史知道得很少,但今年二月在罗马期间到梵蒂冈博物馆去了两次,也进圣彼得大教堂朝圣两次。通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我们突然添了不少关于基督教的知识,不过这一切没有传教的那种气氛,米开朗基罗是用艺术给人们讲述了整个基督教的历史。

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汀礼拜堂(Sistina Chapel)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窿、还有他年轻时创作的《哀悼基督》云石雕像。

今天在这里只放上几张圣彼得大教堂的照片,有关说明在维基百科上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解释。

圣彼得大教堂中央

圣彼得大教堂的穹窿

24岁时创作的《哀悼基督》云石雕像,在圣彼得大教堂主厅内。

《哀悼基督》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据说他认为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所以她能保持青春的鲜丽,这也是为什么圣母的面孔如此年轻的原因。

借用中国艺术网的描述:“大理石在米开朗基罗榔头和凿子下十分柔顺,他随心所欲地雕刻出光滑的人体和折褶繁复的衣纹,透过细微的动态表情,窥视到雕像内在的情感。在这里完美的雕刻技巧已完全融化在 艺术形象之中,雕刻家赋予大理石以鲜活的生命。” --中国艺术网http://www.86art.net/art/hl/sjhl/ds/200709/20070918210140.html

另外可参见英文版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elangelo,很可惜中文版维基百科对米开朗基罗的介绍十分简单,而且没有《哀悼基督》云石雕像的中文版。

By • Galleries: 游记, 欧洲

去年8月在米兰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原作,我们去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圣母感恩修道院)三次才得到票,因为每30分钟只让进25人,而通常票都提前两个月预订出售一空。
这个15世纪的原作已经有很多地方模糊不清,似乎也得到一些修复,我们猜想也许不久原作就不会再这样开放了(那面墙壁没有玻璃隔层保护)。 里面不让照相,这里借来一张作纪念。这是2009年见到的最最珍贵的艺术作品。

以上圖片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ast_Supper_(Leonardo_da_Vinci)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Last supper (Italiano: Il cenacoloz) 1495-1498

虽然与大师相隔500年,面对他的巨作,却感觉能听到他的呼吸,甚至仿佛能看到他站在那里工作。

虽然从很多地方见到过对这幅画的介绍,但是一旦站在这里,还是会感到震惊。。。。。。

Leonardo da Vinci, Last Supper
pre-WWII photograph of the refectory of the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Milan

以上圖片來自http://witcombe.sbc.edu/davincicode/leonardo-last-supper.html

然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对这幅画的保护,几百年里的曲折经历和画面本身的修复都比不上二战中的惊险。从介绍里得知,1943年二战中英美联合空袭米兰前夕,该修道院和文化保护的热心者们奋战几天,将这面墙上上下下用沙袋维护起来,整个加上了一层隔墙。1943年8月15日修道院有多处被炸毁,但幸存部分竟包括这面墙壁!从图中可以看到,相差不到一米的地方都被毁了。而且,沙袋的保护使得壁画没有受到残骸和尘土的影响。不管怎样,那种情形简直是不堪回首。


以上圖片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ast_Supper_(Leonardo_da_Vinci)

By • Galleries: 游记

纽约Macy每年的圣诞节橱窗系列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温馨,那种节日气氛在熙熙攘攘的围观的人群中愈加浓厚,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离开时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下图特地将围观者去掉,只剩橱窗)。

今年的几个大窗户又讲述从写信给圣诞老人到他一封封阅读的过程。但是与往年相比,现在窗外的人们也能参与这个过程了,因为第一个窗子面前就是可以用touch screen来给Santa写信的电子邮件专用机,大家排着队在那里给真假圣诞老人写下自己的愿望。

sending letter to Santa

赶快把信寄出去。(信在被分拣着, 一个大转盘不停地转...)

寄到北极Santa的家:

address

很多的小精灵在帮忙处理信件,根据传说,Santa要将孩子们分类:好孩子和淘气的孩子。看,这些精灵们已经在统计了,这是他(她)们的分类标准:
Sugar and spice nice
Most excellently nice
Nice within sight
Nice skills need work
Naughty, but trying not to be
Naughty, with nice try
看来Santa对最淘气的孩子还是给与鼓励态度,只要他们会去努力,Santa就会满足他们的愿望的。

classifyinf

送到Santa 那里的信要盖上特殊的邮戳:

stamping

Santa认真读着每封来信,呵呵呵。Santa很快就会乘着麋鹿拉的雪橇来送礼物了。

Santa's reading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By • Galleries: 美国

三年前感恩节后的第二天我们到珍珠港参观亚利桑那舰纪念馆,这个参观项目只有一个小时,必须提前两小时来站队拿票,人很多,上次来我们就没拿到票。到了我们这一拨时,先看一个纪录片,其中不少日本鬼子在中国的罪行镜头,更多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记录。

第一张照片,鸟瞰图,是借来的,后面几张是自己的。
纪念馆(白色建筑物)就建在沉睡在海港的亚利桑那舰上:

re-use of imag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N-SD-06-09336.jpg,

参观者要乘船才能到达港内亚利桑那号被炸沉的地方,,(上图有参观者下船登上纪念馆的镜头)。近看:

那么多年轻的士兵(本舰损失1177人)永远留在了这条沉船上:

走过在沉船上面建起的纪念物,看这个沉睡在海底的巨大的战舰,印象很深:

机房的机油几十年了还在向外渗透。

我们带着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离开了夏威夷。

奇怪的是,参观者中有许多日本中青年人。

By • Galleries: 美国

[前言:关于柏林墙已经在去年在此贴过一些照片,见:柏林:历史的见证 (1)柏林墙 http://blogs.vistaview.org/yuanyang/2008/06/09/1
去年9月在柏林去以后写下一小段文字,(文中参考过好几个文献,当时没有详细记录来源,恕不在此列举),那是同一年中第二次去柏林开会,也是第三次到柏林。今天庆祝柏林墙的倒塌20年,特别拿出来做个纪念。]

2008年9月底女儿开始在柏林念环球卫生( Global Health) 硕士,是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和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联合医学院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说来话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柏林只有一个“柏林大学”,原先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 (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冷战前已经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几乎囊括了二战前所有诺贝尔奖的三分之二。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诸如:爱因斯坦、普朗克,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马克思、恩格斯、舒曼、费尔巴哈、海涅、俾斯麦、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 而大学师生也很骄傲地以拉丁文“柏林大学”(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称。

但1948年苏联占领东柏林后,位于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的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划归东柏林,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管治。原先柏林大学的部分师生为了追求学术自由而出走,在西方阵营的支持下又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作为西德学术重镇,以自由、民主的学风著称,或多或少也取代了原柏林大学的地位。而原先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的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改名为目前的柏林洪堡大学,以纪念大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兄弟。

图1:现在的洪堡大学主楼,一上楼梯,迎面而来马克思语录。不认识德文,但认识他的名字:

[update: 原文:哲学家只是局限于以不同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但现在需要的是实际去转变这个世界--马克思。]

图2:洪堡大学主楼二楼,整个楼梯上都是诺贝尔奖得主的肖像,几十个, 真了不起啊。上面照片里的那些年轻人, 在这样的学校里,该受到多少鼓舞。

两德统一十多年后,两所“柏林大学”逐渐开始合作,两所学校的医学院于2003年合并成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这是欧洲最大的集医学研究、教育和医院为一体的医学机构,已经出过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下属约85个医院和55个研究所。其中夏里特医院成立于1710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专职人员有12800之多。

[有关柏林的照片和说明,见本博客上的:
柏林:历史的见证 (1)柏林墙 http://blogs.vistaview.org/yuanyang/2008/06/09/1
(2)Libeskind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http://blogs.vistaview.org/yuanyang/2008/06/12/2-libeskind-jewish-museum
(3)轰炸后的大教堂 http://blogs.vistaview.org/yuanyang/2008/06/20/3
]

By • Galleries: 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