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闪烁的星河——章子仲《北斗七星——沈祖棻的文学生涯》读后

by  

                (一)
封面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由美国溪流出版社出的一本新书。书的封面是一片深邃的星空,衬托着明亮的北斗星。在这样引人遐思的背景上,镶嵌着一张黑白旧照片。一个秀气的年轻女子,微含笑意的双眸炯炯有神,仿佛注视着无限深远的星空,又仿佛是在与读者亲切对话。她是谁呢?我的视线落在了书名上:《北斗七星――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

沈祖棻,我心跳一下子加快了。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1978年初,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从工厂进了大学,如愿以偿坐进了中文系的教室,被压抑多年的求知欲一下子得以释放,那份欣喜和快慰真的难以言表。那时修古典文学课,读唐诗、宋词、元曲,学得都很投入。同学间也暗暗地较着劲,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把数千年的诗词典籍一下子都熟读得倒背如流。记不清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我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背古诗词。也许是性情使然,在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精品中,我自己更喜欢宋词,尤其是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的词。那时给我们上宋词的张文潜老师大约五、六十岁,很有学者气质,听说她对《红楼梦》颇有研究,不仅课讲得好,且有清雅的仪表,讲着悦耳的苏白普通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上她的课。


由于这样的原因,我对宋词课就更加偏爱了。也就是在宋词课上,我第一次听到了沈祖棻这个名字,进而知道沈祖棻是和宋词连在一起的。正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要读懂宋词,不能不读沈祖棻的文章。于是,那时的我泡在学校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在旧报刊杂志上,无数次地寻找过这个名字,几乎读遍了从旧报刊杂志上能搜索到的所有沈祖棻写的文章,一笔一划地做卡片,摘录过不少沈祖棻赏析宋词的精妙之言。那时我和好些同学都很崇拜沈祖棻,特别钦佩她善于用优美清丽的文字,细致入微、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学术见解传达出来,每每道出新意,却没有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之态。我还特别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会把宋词剖析得那般细致准确,透彻流动着灵气,美妙不失韵味?闲谈中,我们对沈祖棻是一个大学教师的看法,似乎都没有异议,性别以名字为线索去猜,说到年龄则各有己见。至于对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则一无所知。可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我居然会读到这样一本书,一本全面介绍沈祖棻的书。真是太意外,太高兴了!

是谁写了这本让我惊喜的书呢?我的视线落在了作者的名字上。是她--章子仲先生,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位很有个性,颇有魅力的长者。作者在“后记-海归幸事”中,提到自己曾经去国离家十年,而我就是在这期间与她相识的。那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常常与我们这些晚辈一起踏青、野餐、郊游,身矫体健,精力充沛。尤其让我倾佩的是--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对大自然充满爱心。而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谈吐,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后来她回国后,每有聚会我都会想起她。想起她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笑声,那么多有趣的话题。现在,几年不见,八十多高龄的她居然完成了这样一本学术新著,实实在在又给了我一个惊奇。

因为传记的主角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宋词研究权威;又因为作者是自己尊敬的一位长辈;所以我是迫不及待地要读这本书。

                (二)

仔细看着扉页后面沈祖棻不同时期的三幅照片,觉得很亲切。虽然我无缘见到这位崇敬已久的学者,但照片上的她,正如我曾在心中无数次勾勒描绘的那样:典雅秀美、清纯朴实。时光的流逝,在她的眉宇间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可亲自然的微笑却没有变。面对那样的眼神和笑意,谁能不心生感动!

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生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作者用“北斗七星”作为书名?沈祖棻和“北斗七星”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在开篇“前言-北斗七星”中,我找到了答案。是的,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学史喻为一条长长的、璀灿的星河,那么无数有成就的作家、诗人、词人、戏曲家、学者,就是这条星河中无数闪光的星星。每颗星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星光。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群星闪烁,星河流动;乌云密布的时候,人们则看不见群星的光辉,璀灿的星河也就暗淡无光,甚至出现断流。很感谢章子仲先生写了一本好书。在书中,她引导我们在中国文学的长长星河中去寻找沈祖棻独特、明亮的星光。

为了更准确地勾勒出沈祖棻生活、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全貌,作者还简洁明了地绘制出沈祖棻生平足迹的示意图。翻阅书中一张张具有史料价值的图片,仿佛跟随着作者一起漫游,从苏州大石头巷故居的小楼,到上海弄堂的中学;从南京中央大学的教学楼,到金陵文学院的学生宿舍;从安徽屯溪的老街,到战乱中“日日有敌机来轰炸”的雾山城重庆;从四川边陲小城雅安,到抗战时期的乐山国立武汉大学;从成都的“望江楼”,到战乱后迁回武昌珞珈山的武汉大学;从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到武大特二区的小楼,再到九区码头那废弃已久的旧司机小屋;一个真实的、生动的、完整的沈祖棻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清晰地向我走来。就这样,我认识了她--一个聪慧秀气,“小小年记就能足成五言排律”的苏州才女;一个早露文学才华、学生时代就令当时好些文学大师“大为惊奇”的女学生;一段佳话的主角“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的现代李清照;一个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受尽贫困和病痛折磨,依然醉心于诗词创作的痴情人;一个关心时事、忧国忧民,以“游仙”和“讽喻”来针贬时弊的勇敢斗士;一个气质不凡、吴音悦耳、授课生动,深受学子们爱戴的好老师;一个学业精深、见解独到、善于“发幽阐微”的优秀学者;一个意志坚定、人品高洁、淡泊明志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

真的很痛心,象沈祖棻这样一个才华过人,思想深刻,不拘俗套的作家、诗人、词人和学者,一生的遭遇竟是那么坎坷,所受的待遇竟是那么不公平。

好几次,我诵读她写外孙女的那首《早早诗》,每每忍俊不禁,真是佩服她的那支妙笔。而含笑之余,又不禁悲愤难忍,不只是为了沈祖棻这一个才女的遭遇,也是为了许许多多象沈祖棻那样经历了太多不公平的知识分子的遭遇。我不知道别人读了沈祖棻十年困居在那旧车库改建的陋室中,会生怎样的感慨?我自己读到她的邻居偶而见到她提笔填表格时惊叹:咦,这老奶奶还会识字!真是哽咽无语,潸然泪下。

我不知道,假如沈祖棻没有当年的那份孤寂,是否会那么动情地去写那篇《早早诗》?假如她没有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与世隔绝的压抑,是否会一改旧习,一天不漏地记下两年多的日记?是的,当我跟着“奉命退休,安度晚年”的她东下访友时,心中真的颇感安慰。又怎能料到,时间会停留在1977年6月27日那一天!那一天的车祸夺走了她的生命。谁曾想到:几年后,我和一群年轻的学子,在远离她的地方,拜读着她的文章,在心中描绘着她的形象。几十年后,我又在地球的另一边,白天说着洋文,晚上读着她的作品和她的传记。

从《辩才禅师》到《悬崖上的家》;从《微波辞》、《涉江词》到《涉江诗》。读着这些凝聚着沈祖棻才华和心血的文字,我的心宛如二十多年前一样充满敬意,却多了一份沉重。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假如沈祖棻没有“愤然结束词人之路”,那么她会给后人多留下多少优美的词篇?假如在那荒谬的年代里,沈祖棻没有饱受“罪人”般的待遇,还有从事正常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会,那么又有多少学子有幸亲聆她的教诲,受益终生?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话,象沈祖棻这样集作家、诗人、词人、学者于一身,且有美词和学术著作传世的才女,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可喜的是,我们终于看到沈祖棻当年的学生章子仲先生做了很有意义的努力。

                (四)

在《北斗七星》一书中,章子仲先生以简洁流畅的叙述,丰富翔实的资料,恰当中肯的分析,幽默犀利的评点,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近沈祖棻;追随着沈祖棻生活的足迹,去体验她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她深沉的忧国情怀,去领悟她高洁的人格魅力,去欣赏她体裁多样、寓意深刻的文学创作,去品味她精湛优美的宋词赏析。为此,我发自心底地要对章子仲先生说一声“谢谢!”

读着章子仲先生的《北斗七星》,回想起当年我和同学们学宋词的情景,多有感慨。在拜读《北斗七星》之前,我不知道1963年那个李清照学术讨论会的背景;也不知道沈祖棻是顶着那么大的政治压力,坚守自己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更没有想到,当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猜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一天,当我读到第105页,沈祖棻分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开首十四个字那一段,仿佛又坐回到当年的教室里--记得当年的张文潜老师也是这样给我们分析的。回想起来,那时老师给我们传达了不少沈祖棻的学术见解,却没有提及沈祖棻的生平和创作。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也许是因为沈祖棻不在文学史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不知何故,当年自己很崇拜沈祖棻,却也不曾问及老师她是何人?也许是因为腼腆;也许是因为老师住在校外很远的地方,与老师的交流不是那么方便。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子邮件。我又想,假如当年我能读到一本象《北斗七星》这样的书,能知道沈祖棻的人生经历,能知道她在白话散文、历史小说及诗词创作上的成就;就不会奇怪她为何会把宋词剖析得那么细致、透彻而有韵味。

因此,我相信许多热爱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会喜欢读《北斗七星》这本书的。因此,我也相信:在今天,一定还有许多象章子仲先生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者,在默默地工作着、努力着,并不是为了自己流芳后世,而是为了更多像沈祖棻那样发着独特光彩的星星,能在中国文学史的星河中永远闪烁。

2005年1月

2 comments

Comment from:
Yuanyang

沈先生家乡浙江海盐的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也在会刊(印刷版)上转载了您的书评!

04/07/08 @ 10:37 pm

This post has 132 feedbacks awaiting mod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