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闲笔
曲指算算,我约有30年没有在榕城过小年了,小年祭灶的记忆只有年糖年饼依然清晰,至于祭供灶神的仪式,还有扫尘除旧、贴春联剪窗花等传统的年事,也已经是很久没有亲历忙碌了。我因娘家祖籍北方,故从小依北方习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为人妇嫁入福州婆家后,才知道南方习俗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婆家不怎么讲究过小年,所以结婚后几乎没有什么祭灶仪式让我印象深刻。昨日早歺饭桌上说起祭灶,婆婆说:“现在连灶都没有了,灶神不知该供在哪里呢!” 我隔着玻璃望去,见厨房台面上摆放着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电厨具,不禁失笑。笑音未落,自觉心头升起说不出的未名感伤。是的,是回不去了!
那些曾经的美好…儿时的童谣…乡愁的记忆…
早歺后回到母亲家,虽说也没有安排正式的祭灶仪式,但是看见庭院中晒着嫂子赶太阳洗干净的窗帘,听侄女约该去逛街买春联了,又听妈妈商谈着小年的歺桌美食,觉得又有了孩提时的年味。
几人出门闲逛,见街头巷尾红灯笼高高悬挂,中国结风中摇曳,气氛很是喜庆。步入商店,买新衣、买年货的热闹也是有温度的。午餐时间找饭吃,穿行在美食区域,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各种各样中外美食令我眼花撩乱。侄女带着我到了“天猫”,更让我大跌眼镜的不仅是要排长队候座,落座后,只能扫码点歺也令我措手不及。候座之间,见隔壁茶屋买奶茶和面包的队列越排越长,放眼望去都是年轻人,无一长者,再读一旁的招聘启事,要的是18岁到36岁的年轻人,不免又添感慨。是呀,年轻真好!
话说回来,年轻真好,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好些缺憾。比如,他们不曾经历我有过的过年的欢喜,没有我拥有的那样浓浓中国味的童年记忆。晚饭后,妈妈拿出年糖年饼。我们各自挑选着自己的最爱,一样样说出名字:江米条、蓼花糖、麻糖、糖瓜、寸枣、洋酥、芝麻条、万字糕、红纸包…
夜色中散步,想起流传很广宋·范成大的《祭灶诗》: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
轻风拂面,我沿街走过一扇扇门,一个个窗,豁然开朗。我想,在故乡的土地上,虽然传统的过年习俗,因现代生活的不同会有变化和丢失,但世代传承的中华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必将源远流长。
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