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您好!

早春时伫立在后院金灿灿的迎春花前留了影,这一转眼,客厅里的圣诞树就点亮了。匆匆之间,2006年的日子好象是跑着就过去了。此刻,我坐在客厅的圣诞树前,满树灯光流溢,时光也仿佛流回到了十七年前。

那一年,四岁的女儿刚来美国两个月,就赶上了过第一个圣诞节。住在学生公寓楼里,我们自己家里没有圣诞树。每天傍晚,女儿就迫不及待地要下楼去取邮件,缘由是那大厅里有一棵大大的圣诞树。每次一取完邮件,她就直奔那树而去,有时是数挂在树上的彩球;有时端详一朵朵大红的蝴蝶结;有时寻觅躲在枝叶中的小动物;有时干脆就绕着树唱着疯跑。回想起来,当时那棵树也装饰得很一般,却带给我们全家许多节日的温馨和快乐。再想想,那时过着简朴的学生生活,心却很透明,物欲不多,那份纯真现在还很怀念。还有那一年的雪景,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从小在中国的南方城市长大,飞雪只是诗画中的景观。来北美后,一下子置身在雪花飞舞、银装素裹的美景中,惊喜交织着兴奋,不知在晶莹的雪地上抢拍了多少镜头。也是在那时,第一次听到“Let's Snow”这首歌,那欢快的旋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直到今天,这歌还是我的絷爱。

望着眼前这棵华美的树,听着“Let's Snow”的乐曲,又想起我们第一次装饰圣诞树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记得第二个圣诞节来临时,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我们很快就买了一棵不大的圣诞树。当时舍不得花钱买树上的挂饰,母女俩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有些木制的动物挂饰还是从公共洗衣房捡来的。如何才能让这些有限的挂饰在树上显得热闹些呢?为此我们想出了办法。把树设置在墙角,把所有的挂饰都挂在外侧,朝墙的两侧什么都不挂。从远处看,果然也还漂亮。从那一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增添一些新的挂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今年装饰起这棵圣诞树前,清点一下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种繁多的挂饰,居然装了好几个箱子。

眼前的这棵树真得很漂亮!这不仅仅是因为树上展示了多年来我们精心的挂饰收藏,也因为妈妈来探亲,有机会和我们一起装饰了这棵圣诞树。今年我们有两件喜庆的事值得报告:一是妈妈几经曲折终于来探亲了;二是女儿提前两年从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Full story »

2005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您好!

2005年伊利湖畔的雪来得真早,感恩节前一星期,纷纷扬扬的雪花就把严冬送来了。准备回家过节的女儿,被几场大雪毫不留情地困在一百多英里外的公寓里;于是感恩节的那天早上,我们带上雪铲,冒着风雪,开车去接女儿。车是两轮驱动的,在恶劣的风雪天开得很辛苦。沿路看到好几起车祸,我们自己有惊无险,傍晚6点多,终于把女儿接回家了。因为接女儿,我们无法应邀去匹兹堡的那位朋友家吃感恩节大餐,也没有精力去邻近的朋友家吃烤火鸡,回家后只想泡在温泉般的大浴池里让弥漫的水蒸气把这一天渗入身心的严寒融化。

水蒸气替代不了晚餐,看女儿翻检着冰箱,终于找出还有做牛排的原料,动手煎牛排代替了烤火鸡。好在头天买了南瓜馅饼,主食后端上这感恩节传统的甜点也算是有了节日的点缀。餐后,女儿招呼品山玩电子游戏,我在一旁观战,想起早晨听见电话那端传来女儿带着失望哽咽的声音:“这里没别人,室友前天走的,去加州度假。”“我不回去了,雪越下越大,光是想想车子在雪地上打滑,我都害怕。”这一刻,她快乐的笑声在我身边响起,在起居室里回荡...家,顿时温馨无比。

当游子十几年了,对离家在外的心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所以不愿意女儿过早品味离家的孤单。十六年去国离家,这颗思念亲人和故土的心从来没有安定过,每逢过春节,总是期盼着能回故乡过节。今年,没有陪读女儿的责任,终于可以整装上路啦!1月30日,我们动身取道芝加哥、上海,回到故乡榕城。

在家过年的感觉真好!虽然已经找不回儿时妈妈放在枕边的新衣、哥哥午夜点燃的鞭炮、外婆递过来的押岁钱、爸爸亲手撰上的火锅,也没有了自己扫尘的忙碌、蒸糕的繁琐、置办年货的辛苦,但是,毕竟是和亲人围坐在一起吃了年夜饭;毕竟是在自己熟悉的庭院里闻到了报岁兰的花香;毕竟是在自己热恋的土地上一次次地走过。逝者如斯,往事如烟。陪同母亲去拜年,才知道有好几个熟悉的叔叔阿姨都已经永远见不到了。和品山一起去逛花街灯市,又走路去三坊七巷细细转了一圈。品山有一个小学同学家住宫巷,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家住塔巷,寻访两处,只见门口都挂了文物保护的牌子,故友不知何处?我们想打听一下消息,可是回望前后,长巷里行人稀少,左右院门也都关着,庭院深深,只能作罢。

Full story »

2004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您好!
  
已经习惯了,每年在过完感恩节的那个周末,装点家里的圣诞树;而后找一个清静的夜晚,精心选播几首心爱的圣诞曲,坐在圣诞树旁写当年的年度报告。可是今年,常规被打破了。九月份,女儿获得奖学金,上大学去了,我们终于加入了“空巢”的行列。好在女儿离得还不太远,开车单程只要两个多小时;于是,女儿的行程变成一个无形的热点,依然常常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安排。女儿回来过感恩节的那天,说是今年想装饰一棵金色的圣诞树,而后回学校去了。这样,我们迟迟未能按常规点燃家里的圣诞树,一直等到上周末女儿放冬假回来后,才开始选购树上的彩灯和挂饰。现在,我们家的圣诞树终于装点好了,完全不同于去年银白和淡蓝相间的素雅,而是以金色为主调,配之典雅的玫瑰红和艳丽的北美小红雀,璀灿华美,漂亮极了!不知为什么,前几天有好几次提起笔想先写年度报告,可是少了圣诞树的灯光为伴,好像很难找准那种感觉。所以,当您读到这封迟到的信时,请原谅我们的慢节奏。

2004年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是重要而难忘的年头。如此说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甲申猴年是我们夫妻俩的本命年。记得1992年壬申猴年时,我们住在印第安那州的那个大学城Bloomington,有一对朋友夫妇与我们同龄。他们家里的亲人特意从远方寄了红腰带来,叮嘱他们要佩戴上。于是从那一个本命年开始,吉祥的红色,就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现在,十二年过去了。当我们在异国遇上第二个本命年时,情不自禁就想起了那红腰带的神奇功力,甚至觉得,这是祖国民间文化很有魅力的部分。

二是因为女儿终于羽翼丰满,离家飞行去了。记得一月中旬的那天,女儿独自一人去加拿大看学校。在送她去机场的路上,我们突然体验到一种放飞的感觉。女儿离开家去读书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实实在在地品味着“空巢”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事实上,虽然女儿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但我们知道,我们关注的目光,我们深藏在心底的那份担心和惦念,我们不愿意彻底松手的那根无形的线,都是我们不经意间在做着的努力。我们希望有一种魔力能超越时空的距离,把女儿再送回到我们的身边来。我们深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的信任是举足轻重的。不管我们有多少不放心,但努力在心态和情感上先战胜我们自己,把爱和信任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却是非常重要的。今年,在女儿生日的那天,我们选了这样一段贺词送她。

Full story »

2003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

您好!

过完感恩节的那个星期六,窗外纷纷扬扬,飘着雪花,这是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我们正在收拾感恩节火鸡大餐时用过的杯盘碗勺,隐隐约约好象听见熟悉的圣诞欢歌的旋律。开门一看,心头顿时升起暖意。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

左邻屋前的雪地上,两个孩子蹲着堆雪人。小女孩的红帽子,被皑皑白雪映衬得格外醒目。孩子的父母正忙着装饰房前的圣诞彩灯。几个扎着大红花结的松枝花环,也已整整齐齐地高挂在每个窗户的正中间。他们夫妻俩一起忙碌着,脸上荡着笑意,笑意中溢满了快乐和满足。

关上门回到屋里,环视家中金秋的装饰,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我很喜欢家中无处不在的秋色,那火红的枫叶,金黄的南瓜,彩色的玉米,都让我一回到家,就能感受到收获季节的丰足和喜悦。原来想把家中这秋色多保留几天,此时悟出:金秋虽好,却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挽留。秋去冬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只要自己以快乐饱满的姿态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又何尝不能在寒冷的冬季里品味出暖人的春意呢?想到这儿,忽然有了一股无名的冲动。略带惋惜,把秋色包装起来;又迫不急待,装点起圣诞树。兴冲冲忙了大半天,果然家里另有一番景象。

客厅里,今年的圣诞树以银白和淡蓝为基调,配上晶莹的雪花,那份素雅别有韵味。起居室则不同,突出的是暖色调。扎满蝴蝶结的彩灯树与圣诞节的一品红相映成趣,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十足。忙碌过后,带着一点儿得意和满足,坐下来品一杯热茶,听一曲音乐,实在是一种享受。 我们很容易满足。以平常人的心态过着普通平淡的日子,认认真真地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日子就这样平淡,快乐,又很充实地过着。

2003年对我们来说,也就是这样的一年。 说其平淡,是因为每天都在重复做一样的工作。我们各自都还在原来的公司上班,勤勤勉勉,奉行着“劳动光荣”的准则,每天下班走出公司的大门时,踏着暮色,想想自己又为社会做了一天的贡献,心里总感到很宽慰。 说其充实,是因为在我们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也不乏闪光的亮点。比如:品山今年为公司开发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了公司最佳项目奖。

Full story »

2002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您好!

假日,不必出门匆匆赶去上班,闲坐在屋里看窗外的雪花飘着,飘着,真是很有趣。我的老家虽然是在多雪的晋东南,可我从小在南方长大,很少有机会看到雪景。有一年,在闽北乡下教书时遇过一次大雪,那一天真是难忘。学校关了门,几个男老师不知从哪儿弄了狗肉来,还有酒,众人就围坐在教工食堂的饭桌旁喝酒吃肉(其实只是一间屋,炉灶和饭桌都挤在一起,平时大家都把饭端回宿舍吃)。

喝着喝着,话匣子就打开了。那时,那所公社中学有十几个教职工,当地人很少,多数教师的家都在省城。代课的下乡老知青到了婚嫁年龄不敢结婚自不必说,有两个男老师,文革前大学毕业从省城分配下来,都是学文的,有些才子的气质,心气自然高些,无论如何不肯在乡下娶妻,老家省城的姑娘又总是谈一个吹一个,近40了还是单身。那个雪天,他们俩吃着狗肉借酒浇愁,痛哭失声,一醉方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男人近乎绝望的眼泪。那种眼泪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位,我突然觉得自己怎么也放不下在知青农场插队的他,几乎一夜无眠,连着诌出几首诗来。

现在,我对雪坐着,听刀郎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今年很火爆,真的是好听。我喜欢听刀郎有些沙哑的嗓音唱这首歌,雪花舞起万种柔情,而那一缕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感伤总在弹拨尔的琴弦上颤动,让人深深感动。

“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刀郎的歌声不仅唤回了我19岁时的回忆,也唤起了对故乡难舍的情结。好在今年我们全家一起回国走了一趟,这是今年要向各位报告的最重要、最开心的事。

回国的第一站是上海。记得,我第一次来上海是结婚旅行的时候,时隔19年,这里的变化惊人。因为女儿是第一次来,想带她好好看看这座中国最繁华、最重要的金融城市,所以我们在假日酒店住了几天(Holiday Inn)。在北美,Holiday Inn是属于大众化的旅馆,可令我们惊奇的是在上海,它的档次大大提升,这不仅表现在酒店内部的装潢上,也表现在酒店服务的风格上。连我们家旅游时最爱挑剔旅馆的女儿也很满意。还有一件事也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Full story »

2001岁末致友人

by  


zhiyouren
亲爱的朋友:

您好!

如果不是隔着山山水水,这一刻,我会放下手边的琐事和你坐在一起喝茶,说说心里话;我会忘掉一切烦恼和你举杯同饮,祈福珍重和平安。不为别的,只因为今年我们一起经历了激情沸腾的7·13和永远的伤痛9·11。

那一天,7月13日,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消息传来,在电视屏幕上,我看到中华世纪坛和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彩带、礼花、笑脸,排山倒海般的欢呼,酸甜苦辣一起宣泄出的热泪...很久没有失眠了,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

那一天,9月11日,当纽约世贸大厦在浓浓的烟雾中轰然倒塌的瞬间,悲剧震撼全球,魔鬼和英雄同时诞生。直到现在,我耳边还响着一个9岁男孩儿的声音——

"What is it ,Mommy? What is it that makes some people do something so awful! What is it? "

还有一个4岁女孩儿的声音:"Mommy,give me a nice big hug so the bad guys can't get me. "

这稚嫩的童音道出了令人窒息的伤痛。
无数善良的人在流泪、在流血,无数有爱心的人举起了国旗,扎起了蓝飘带、蝴蝶结。记得悲剧发生后,一个12岁的孩子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This country sees pain and grief,
But love has tied us together.
Hate tries to destroy,
But love conquers.
Hate tries to separate us,
But love is stronger.
Hate tries to kill,
But love lives.

暴力和硝烟、死亡和生命、爱和恨,连未成年的孩子都是见证人,这难道不是刻骨铭心的吗?这些日子,我正在读一本书《美利坚的灵魂鸡汤/Stories to Heal the Heart of Our Nation》,书中辑录的84篇文章写的都是与9·11有关的人和事。从那天下午4点一出生就失去父亲的婴儿,到争当一名志愿者,心脏病突发,去世时手里还拿着国旗的84岁的老人。一个又一个普通百姓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

这一刻,望着耀眼璀璨的节日灯火,我在心里默默祭奠那些被暴力夺去生命的无辜的生灵,悼念那些舍己救人的勇士们的英魂。

Full story »

馒头改良配方

by  

如果你喜欢吃馒头,而且对做馒头也有兴趣,那么,你可能已经读过我早些时候发在“琴江茶屋美食”类目下的一篇博文“馒头,吃起来带劲”,在那个帖子里有我们家做馒头的配方。

现在,大半年过去了,我们家的馒头作坊还在有序地运作着,基本上还是每两个星期生产出一批馒头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为了提高自制馒头的营养价值,也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做豆浆留下的下脚料--豆渣,我们对早期的馒头配方作了改良,主要是在原有的配方材料(参见“馒头,吃起来带劲”)中添加了豆渣、小麦胚芽(Wheat Germ)、和亚麻籽粉(Flax seed),使馒头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口感也更好。亚麻籽是时下流行的健康食品,有多种的食用方式,它特殊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香气令许多人喜爱。

从下面两幅图中,你可看到我们用新配方做的馒头。

图1:上方:馒头/亚麻籽/亚麻籽粉;下方:小麦胚芽/豆渣。馒头

Full story »

情人节的天使

by  

[题记]: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来到了。今日下雪,站在窗前回想那些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传说,突然想起天使,突然想写几行诗句。
hua
  

飞出心窝,穿过严寒
手持爱箭,天使降临人间。
烛光 贺卡 巧克力 玫瑰花
神奇的翅膀画出漂亮的抛物线。
  

嬉戏烛光照亮了甜甜的笑颜
轻吻鼠标发送出贺卡的邮件。
摇动礼盒包装起彩色的精美
怀抱玫瑰重温那久违的浪漫。
  

在情人节无边的乐园
他忙碌得有点儿晕眩。
抬头,热汗溶化了春雪
远眺,雪水模糊了眼帘。
  

神庙前,修士瓦伦丁悄悄点亮了婚礼的蜡烛
狱塔中,公爵查理斯深情倾吐对爱妻的思念。
座椅上,英俊的少年喜读藏在盒子中的芳名
街道旁,美丽的姑娘翘首企盼牧神节的羊鞭。
  

神庙慢慢模糊,地牢中的瓦伦丁升腾去了天国
狱塔渐渐遥远,1415年的祝福在博物馆不再孤单。
座椅慢慢模糊,衣袖上少年钟情的芳名色淡香退
街道渐渐遥远,马背上羊鞭挥起的神威魅力无边。
  

天使托起晶莹的二月雪,一片又一片
在小树林的上空温柔地起舞翩翩。
春风悄悄起身来为雪花伴舞,
淡淡的绿在轻盈的水袖中时隐时现。

Full story »

元宵夜话花灯

by  


guonian

耳边,送鼠迎牛的爆竹刚刚响过;眼前,璀璨夺目的花灯又高高挂起。

这几天不管是上网还是看报,视线里都是有关花灯和元宵节的报道。只见中华大地处处是:巧手扎花灯,倾力办灯会,万众观灯市,喜庆闹元宵,夜如白昼,人如海洋。且不说花灯的历史名城北京、南京、自贡、潮州、泉州、福州等地发扬历史传统的优势,传承创新,把灯会办得灵动独特、新颖别致,就是柳州、济南这样在花灯上不曾负有盛名的城市也牛气冲天,灯会阵势尉为壮观。据报道,柳州将有2000多只花灯在元宵节当天展出,其中一系列和“牛”有关的主题花灯,将亮相元宵花灯大赛。济南也将出现万盏花灯照亮夜空的盛况。

从古到今,中华大地从南到北,无数百姓和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花灯艺术真是太丰富了,几乎每一个地方的花灯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

北京的宫灯历史悠久、工艺高超、首曲一指;南京的彩灯品种繁多,大灯高过真人,小灯小过蜜蜂,简率粗放、淳朴自然;自贡的彩灯注重造型、讲究色彩、巧用内光、青睐动感、辅以声响,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典范;潮州的彩灯擅长用绢绸裱成空心人物来演绎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工艺上的纷繁和精细让人惊叹不已。泉州的彩灯是南方花灯的代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彩扎灯、刻纸灯和针刺无骨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描绘的就是泉州元宵灯会的盛况。

我的故乡福州也是一个花灯历史名城。说起福州的花灯,当地人就自然地想起了南后街,这条街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和聚合地。这条街上的许多人家就是以开手工纸糊花灯店为生的。每年元宵节前,街道两边就开始摆出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状元骑马灯、观音送子灯、桔灯、莲花灯(有红白两种)、荔枝灯、绵羊灯、龙灯、狮灯、鹦鹉灯、西瓜灯、宫灯、走马灯等等,逛街买灯的人更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灯市上最抢手的是“状元骑马灯”、“观音送子灯”、“桔灯”、“荔枝灯”和“白莲花灯”,因为在福州有“外婆送灯”的习俗。

按习俗,外婆给出嫁女儿的夫家头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希冀送子的观音带给新娘一个男孩。如果头年未孕,翌年就送“天赐麟儿灯”、“孩儿送盆灯”,催促早生贵子;第三年还未怀孕就送“桔灯”,“桔灯”福州话谐音“急丁”,也是希翼快快添丁。一直送到新娘怀孕之后,才改送花灯。生育后送“状元骑马灯”是祝福外甥长大也能登上状元金榜,大魁天下;送“白莲花灯”是预祝生个儿子;送“荔枝灯”是祝生活红火吉利(“荔枝”福州话谐音“利吉”)。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有“外婆送灯”的习俗,在福州“外婆送灯”还有不少别的讲究,如:送元霄灯,要选一双节节高的甘蔗来挑,篮子里还要备有豆腐、牡蛎、福桔和蒜株等等。送灯要赶早,一般要求午前送到外甥家,这象征赴京会试的赶路早去早回,越早越好。送灯的,多是新娘的弟侄,十二三岁。弟,俗称“亲家舅”;侄,俗称“亲家孙”。民谣有唱:“亲家舅送灯,明年就见外甥。”“亲家孙送灯,爱吃亲母的糖花生”,“元霄红红灯,送来添男丁。”诙谐有趣。

Full story »

邮票、中餐馆和十二生肖

by  


youpiao

时光若倒流17年,那应该是1992年;若再倒流,应该是1992年以前了。

那时候,对许多普通的美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神秘遥远、模糊而陌生的国度。虽然中餐馆遍布了美国大小城市,但多数美国老百姓对中国的认知好像也就局限在中餐馆所传播的饮食文化上。他们对酸辣汤、春卷、炒饭、左宗鸡以外与美食无关的中国文化不仅知道甚少,其实也不怎么关心;不过,有一种民俗文化却几乎家喻户晓,那就是十二生肖。

我想十二生肖在北美有了超常的知名度,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经过无数海外华人的口头描绘,到了老外耳里就有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加之人的想象力极大地丰富了这12种动物形象,再延伸到自我的性情和运气,说头就更多了。好奇心人人皆有,于是,讲起十二生肖老老少少都有兴趣。二是美国中餐馆餐桌上的陈设,构成了一个无形的、密集而庞大的十二生肖宣传网。在美国,走进任何一家中餐馆坐下,几乎都会在餐桌的碗盘下看到一张印有十二生肖图案和说明的垫盘纸,于是,一边喝茶一边等菜的间隙,那张垫盘纸就成了闲极无聊的顾客们最好的阅读材料。菜上来了,边吃边聊,刚刚读过的十二生肖图自然就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中外友人一起谈的;有全家老小一起谈的;也有学校的老师带着中文班的学生一起谈的;于是十二生肖跟着饭后离去的顾客走出了中餐馆,悄然走进了办公楼、教学楼、公寓楼,走进了千家万户。

不知不觉中的一天,当美国普通老百姓讲起中国时,除了美食外,还有了十二生肖的印象。于是,一些敏锐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在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时,自然也把目光投向了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邮票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1992年美国为庆祝中国农历年发行了第一款生肖票——鸡票。随后的11年,每年发行一款,到了2003年,终于出齐了一套十二款中国农历年生肖票。2004年发行了汇集十二款生肖票图案,面值37C的纪念版。2005年又发行了同样图案,面值39C的纪念版。由此,中国十二生肖的民俗文化随着一方方小小的邮票,在一条条邮路上走过,冠冕堂皇地走进了办公楼、教学楼、公寓楼,走进了千家万户。

十二生肖随着邮票走进美国老百姓的视野要比从中餐馆的餐桌上走来漂亮多了。这十二款一套的生肖票形态生动,色彩艳丽,在介绍十二生肖的同时,把另一种中国民俗文化——剪纸的美也好好展示了一下。

Full story »

1 ... 35 36 37 ...38 ... 40 ...42 ...43 44 45 ... 51